围绕绿色工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主题,开展理论研究和学术成果推广,力争取得一批创新性研究成果;争取5-10年内实现国家级科研平台的突破;研究机构数量和结构改善,产生若干名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学者;科研水平、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,形成具有重要指导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报告与政策建议。
1.科研成果
预期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0 项,其中国家级项目 3-5 项,力争省部级及以上重点或重大攻关项目 1 项,发表高水平论文 30 篇,编写著作 2 部,依托智库撰写研究报告 4-6 篇,预期获得厅局级以上二等奖 5 项,并力争获得省部级及以上二等奖 1项。
2.人才培养
基地负责人,预期成长为国内领先水平的科技领军人物,力争入选长江学者等国家人才序列;积极与领域前沿团队开展学术交流,加强国际交流,计划每年2-3人次出国交流;挖掘基地青年成员潜力及科研创造力,选派基地骨干赴国外一流大学或研究机构合作研究。
3.社会服务
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对策研究,积极与陕西省、西安市政府及行业管理部门交流,提供有建设性和影响力的咨询报告。
4.学术交流
每两年举办1 次以绿色工程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省级以上学术研讨会;每年举办 2-3 次校内学术报告会,举行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会议、系列报告;每年邀请5-10 名专家来校做报告,选派 15名以上研究人员到国内外参加学术会议。
5.科研合作
深化与国内外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实务协作,力争建立政府-行业-企业-研究机构-高校的全链条、多方位产学研合作。
6.科研体制机制改革
构筑科技创新链,完善科研管理体系,形成机构开放、人员流动、内外联合、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,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体制改革方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。